环保小常识

来源:环保局   访问次数:   时间:2014-09-28 09:21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而雾霾天气的元凶就是PM2.5PM2.5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工厂的废气排放、工地和道路的扬尘、汽车的尾气,同时还有饭店的油烟排放、烟花爆竹燃放。临近春节,燃烟花、放爆竹、亲友团聚等传统的春节活动极易造成奢侈浪费和环境污染。那么,燃放烟花爆竹和油烟到底会对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呢?如何防止这些危害呢?我们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为大家一一解读。

鞭炮烟花由什么组成?焰火的颜色从哪儿来?

    鞭炮的主要成分是火药,火药的成分主要是硝酸钾、硫磺和木炭。

  制作烟花、彩色焰火时,还要加入镁粉、铁粉、铝粉、锑粉等。这些金属粉末被称为发光剂,在空中与氧化合,剧烈燃烧,放出耀眼强光。

  至于焰火的五彩缤纷,则依靠发色剂。所谓发色剂,就是一些金属盐类。金属盐类可以在高温下分解,而不同的金属蒸气有着不同的光谱--发射出自己固有的彩色光芒。例如,钠蒸气产生黄色光谱,草酸钠,氟化钠、冰晶石或硅氟酸钠等可作为黄光发色剂;锶蒸气产生红色光谱,硝酸锶、碳酸锶、草酸锶等可作为红光发色剂。

为了增加爆炸力和明亮度,现在的爆竹和烟花内药的成分以氯酸钾和铝粉为主。氯酸钾是极强的氧化剂,金属铝粉是极强的还原剂,加之铝粉的燃烧温度很高,所以这种鞭炮或焰火的爆炸力和燃烧温度都很高,因此现在的鞭炮看起来很小,但却非常响亮。

烟花爆竹为什么会爆炸?

  烟花爆竹的燃料主要由氯酸钾、硝酸钾、铝粉、硫和炭等组成,燃放时,被紧紧包裹的燃料急剧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膨胀引发爆炸,同时产生硫化钾、金属氧化物、碳粒等颗粒,弥散在空气中形成烟雾。所以,在燃放烟花时不仅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产生了大量的金属氧化物、碳粒等颗粒烟尘。

燃放爆竹有什么危害?

■危害一:空气污染易导致呼吸疾病

燃放一定数量的烟花爆竹后,天空会被烟雾笼罩,空气中有刺鼻的味道,这是由于烟花爆竹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气体。这些气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烟花爆竹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特别是增加可吸入性颗粒物的浓度。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体呼吸进入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产生刺激和腐蚀黏膜的作用,损伤黏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产生作用,损伤肺泡和黏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因此,呼吸道敏感的人不要在晚上燃放高峰期外出,或到燃放集中的地区,一定要远离这些烟雾。如果户外风大,燃放造成的空气污染程度可能很快减轻,但颗粒物并没有消失,只是随风吹散转移,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如遇到大雾天,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易散去,就会形成阴霾天。

■危害二:噪声太大引发耳疾

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声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烟花爆竹燃放时的爆炸声可达130分贝以上,若在耳边炸响,会造成爆炸性耳聋。

爆震性耳聋又称噪声性耳外伤,属于神经性耳聋的一种。爆震性耳聋的发生与烟花爆竹的爆炸强度有关,强度越大损伤机会越高。受震后会当即感觉双耳失听、剧烈耳鸣、耳痛等,造成鼓膜破裂、中耳听骨破坏、内耳组织损坏出血,伴有眩晕、呕吐等脑震荡症状。如果放鞭炮的数量越多、时间越集中,噪声越大,造成“爆震性耳聋”的几率也越大。

■危害三: 燃放残屑造成固废污染

大量的残渣废屑,如果不及时清扫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如果是在下雨或下雪时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物则会排放到周围水体之中,污染周围河流。有些居民小区的清洁工人为了减少工作量,将鞭炮碎屑点燃后运出,这样做虽然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但又对大气造成了二次污染。

用什么方式替代传统烟花爆竹?

    ■方法一:燃放环保型烟花

环保型烟花运用新型环保材料代替了“纸壳压力舱”,压缩空气取代了火药。传统烟花均用纸壳封口,新型环保材料的封口效果比纸壳更牢,能在烟花起爆的瞬间,充分燃尽;压缩空气取代火药,通过电磁阀控制压缩空气产生爆发力,弹射礼花,也就不存在刺鼻异味和烟雾的问题了。

倡议使用环保型烟花,它主要通过3方面减少污染:一是在烟花爆竹配方中不采用含有重金属和硫元素的物质,从而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和其他硫化物的生成;二是减少金属粉的用量,某些环保烟花全部使用有机物作为可燃物,从而减少了金属粉燃烧后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三是通过改变氧化剂和可燃物的量来改变系统的氧平衡和燃烧温度,控制燃烧反应。

这种环保烟花在燃放后,没有燃烧完全的残渣或细小燃烧产物,即使弥漫在空中,也难以形成肉眼能见的烟雾,更不会产生过多的残渣和杂质。这种焰火燃烧后产生的是二氧化碳、一氧化氮、氮气、水蒸气等气体,不会产生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和环境伤害不大。

    ■方法二:选择电子鞭炮

  电子鞭炮是一种代替传统鞭炮的环保、安全、无火药、可反复“燃放”的电子产品。电子鞭炮是采用电容器充放电原理制作,产品接通电源后不仅能发出普通鞭炮的模拟声,还能随着响声发出闪光,以假乱真。电子鞭炮无污染,不会发生伤残及火灾事故,并且能重复使用。

    ■方法三:绿色过年,用欢笑代替

在网络微博上一些环保组织及民间环保人士发起了“绿色过年”的倡议,提出“用欢笑代替鞭炮。鞭炮少一点,欢乐多一点;污染少一点,天空蓝一点。”“绿色过年”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响应。

油烟是如何产生的?

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植物油有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动物油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将油加热到50-100℃时,油面有轻微热气上升,水分因沸点较低首先汽化。由于食用油是混合物,当温度上升100-270℃时,食油中较高沸点的成分开始汽化,油泡较密,开始形成肉眼可见的油烟。温度高于270℃后,高沸点的食油组成成分开始汽化,并形成大量“青烟”,主要是不为肉眼可见的微油滴所组成。此时往油中加入食品,食品中所含水分急剧汽化膨胀,其中部分冷凝成雾和油烟并一起形成油烟雾。最后,上述各阶段所形成的混合气体在离开锅灶上升过程中与液面外的空气分子碰撞。与此同时,燃烧热分解产生出一些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最终形成食用油及食品在高温下的挥发物及其冷凝雾、气溶胶、水汽及含细颗粒物所组成的油烟雾。

治理油烟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冷凝法

    冷凝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汽压这一物理性质,采用降低系统温度或提高系统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汽状态的污染物冷凝并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较高温度的油烟通过封闭的通道,采用冷凝法的原理,油烟开始凝结成油滴,油滴渐渐增大,依靠重力向下运动,滴落进集油池,静置一段时间后,利用油水密度差将上层浮油撇出。浮油可加工为工业用油,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旋风分离法

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油烟中的颗粒物分离,旋风分离器主要优点是设备简单,弊端在于对小粒径的颗粒去除率低。由于油烟颗粒物粘度很大,一般仅作为多级油烟治理的初级净化,现在家庭中的抽油烟机大都使用这种方法。

■活性炭吸附

油烟在净化器中通过大面积活性炭吸附,以达到净化油烟中的有害气体。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净化效率较高,能有效去除油烟、异味、CO、致癌物等有害物质。缺点是活性炭容易饱和,造成运行费用上升、活性炭再生难等。因此,在目前应用中,一般作为多级油烟净化中的最后一级。

■静电去除法

利用直流高压电场产生的电晕放电现象,对流经净化器的油烟进行过滤后排放的方法。在油烟经烟管被送入净化器内部所产生的直流高压强电场电离,油烟被分解,形成微小的荷电颗粒。由于抽引风的作用,这些荷电颗粒,在经过净化气内异极性的平板集尘器时被吸附,然后这些吸附的油、烟、水、尘粒子,最终沉积到净化器的底部储油室内,再经导管排出。

油烟怎样危害人体健康?

吸入油烟会对人的支气管及肺部产生危害,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对其肺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吸入者出现呛咳、胸闷、气短等症状,说明油烟对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呼吸道收缩,呼吸阻力增加。

大量研究表明,烹调油烟中存在着能使染色体损伤、NDA损伤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细胞遗传毒性物质,具有致突变性。其遗传毒性与食物成份及食用油种类、烹调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其致突变性也相应增强。烹调油烟中的一些致突变物同时也具有致癌性,其中苯并芘、挥发性亚硝酸胺、杂环胺类化合物等是已知的致癌物。

目前尚无人体油烟接触致癌的直接证据。但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油烟是鼻咽癌、肺癌发生的可疑因子。在加拿大、英国、美国和丹麦等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餐饮业厨师患肺癌、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危险性较大。

此外,女性肺癌骤增可能与长期接触高温油烟有关。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领衔的“肺癌”课题组研究表明,中青年女性长期在厨房做饭时接触高温油烟,会使其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由于厨房做饭时高温油烟产生有毒烟雾,使局部环境恶化,有毒烟雾长期刺激眼和咽喉,损伤呼吸系统细胞组织,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容易使肺癌高发。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公布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调查数据显示,肺癌已成为上海市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女性肿瘤患者中肺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占第二位,死亡率同样占第一位。

家庭烹饪如何减少油烟危害?

  长期负责家庭烹饪的市民,有时会出现头痛、胸闷、眼痒等不适症状,这主要是由厨房中的油烟污染所致。烹饪专家提醒,市民在烹饪美食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烹饪习惯,尽量减少油烟污染。

  尽量减少使用炒、煎、炸等烹饪方法,以蒸、煮、炖、煲、拌等方式代替。既减少了食用油的用量,还可以减少对食物营养成分的破坏。

  改变“急火炒菜”的烹饪习惯。最好是“热锅冷油”,先把锅烧热,然后再倒入油,不等油温过热就放入菜翻炒。如果油温过高,生成的油烟具有强烈的辛辣味,对鼻、眼、咽喉有较强的刺激性。

  做好厨房的通风换气,正确使用油烟机。首先要早开晚关。点火前就打开油烟机,炒完菜过一会再关闭油烟机,把残留在厨房中的油烟尽可能吸走;其次是要选择信誉好、质量好的油烟机,不要使用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三是要及时清理油烟机,保证其正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经常清理锅底。平时人们炒完菜刷锅,把内锅刷干净就继续使用。其实锅底的锅灰中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炒菜和装盘过程中,会有油顺着锅沿流到锅底,下次炒菜给锅加热,这些残留在锅底上的油就会被明火直接炙烤。时间长了,就会在锅底上形成一种油脂锅灰。这些油脂被反复高温加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这层残留油脂越积越多,还会加厚锅底,导致加热时间增加,不仅浪费能源,还会延长炒菜时间,使得油烟危害加重。所以应该经常清理锅底残留油脂,避免其成为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