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以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
聚力推进金井黄山片区综合发展

来源:威海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次数:   时间:2024-05-07 11:29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立足临港区金井黄山片区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坚持统筹推进、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让良好生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一、深化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走上生态道路。一是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位。以切实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目标,指导镇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积极发挥党建引领和信用+志愿作用,投资60万余元建设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常住户数治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实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和雨污分流,汛期排水不畅、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情况得到彻底解决。二是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到位。充分发挥镇村网格员作用,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组织对村民主要集聚区向外延伸1000米区域内的水体开展全面排查,对水体内及周边存在排水口、排污口的,进行溯源排查,消除污染风险,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治,持续巩固全域动态清零成果三是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到位。统筹改厕工作提档升级,以粪液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突破点,投资约28万元,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及液态有机肥生产中心,对收集后的粪水进行复合发酵,消除粪水臭味,转化为可抑制有害菌并改良土壤的液态有机菌肥,每年可生产液态有机肥2200余吨

二、优化发展模式,立足生态支点激发产业效益。一是做强传统产业。依托村庄生态优势,大力拓展合作经营,自2020年成立北黄山果蔬合作社以来,夏季主打网纹瓜,年产量可达2.2万斤,产值约7万元;冬季种植各类蔬菜,年产量可达1.5万斤,产值约3万元,4个暖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二是打造创新型产业。探索发展粪液入户抽运生化处理液态有机肥生产有机果蔬种植的循环经济新模式,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业生产和园林灌溉,先后培育葡萄、猕猴桃、草莓等特色经济作物,并新开辟近百亩撂荒地,探索试种黑麦、板栗薯、玛莎莉地瓜、贝贝南瓜等作物。全村共建成果蔬大棚15座,培育特色作物近10500余亩,年接待农业采摘游客2000余人次,为村集体及村民年创收50万余元。三是发展休闲产业。生态+”式,着力发掘特色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收集整理佛、道、儒文化典故和红色历史,结合人文、民俗等元素,复原老礼堂、老大院、旧戏台等老建筑,借助千年古刹金井寺资源,大力发展禅修民宿、生态素食农家乐等休养体验项目

    三、发挥辐射效应,培育典型样板打造先行片区。一是整合村庄优势共同发展。为整合资源、联动发展,依靠片区党总支力量,联结北黄山、西黄山、南黄山、小七夼等4个村党支部,构建起“1+4+N”的组织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建管一体化管护、污水拉运和黑臭水体巡查片区化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二是打破地理限制带动发展。打破单个村庄限制,深挖废水废液资源化利用潜力,积极探索黑灰分离+资源化利用模式,处理后的有机肥料就近施用至周边村庄的农田大棚,带动整个片区从中受益。片区现已建成北黄山金井玉井山、昊坤四个合作社通过种植大棚网纹瓜、反季节花卉、地域茶叶、荷兰杏等乡村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三是改善整体面貌提档发展。实施畅通道路和添绿工程,进一步畅通对外与主干道连接,推动村庄周围、主干道路附近和农户庭院应绿尽绿,确保林草植被维护完整。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底蕴,建设与村庄风格协调、文化气息浓郁的人文景观,打造金井黄山文化体验廊道。